[论文关键词]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作文教学
[论文摘要]以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(试用)》的作文教学理念为参照,结合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际,本文提出了“联系实际,激励评价,培养学生习作兴趣;提倡‘五多’,厚积薄发,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;关注现实,感受生活,拓展学生写作背景;淡化形式,自由表达,放开学生作文手脚”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,对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,
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问题。如何解决这一难题?《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(试用)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:“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,让学生易于动笔,乐于表达;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,热爱生活,表达真情实感。”“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,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,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。提倡学生自主拟题,少写命题作文。”怎样才能完成课标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以上任务呢?这里,结合自己近来年来实施新课程的体会,就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中的策略性问题谈几点看法。
一、联系实际,激励评价,培养学生习作兴趣
兴趣是习作的不竭动力。当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、有了表达的欲望时,就能主动地、心情愉快地写作,习作过程也就成了一种快乐的劳动过程和抒发情感的过程。因而,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该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:一方面,我们要联系学生实际,以学生情感为导引指导学生写作。例如:某教师在指导学生写《××,我想对你说……》时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,包括长辈、同伴、亲人、朋友,甚至虚拟的人物,或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、植物,甚至玩具。学生的习作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,有的同学甚至写出了《唐僧,我想对你说……》,为孙悟空抱不平,让人觉得可笑又有趣。第二方面,教师要巧妙利用激励评价这个武器,改革作文评价机制,让激励评价使学生的习作兴趣之花悄然绽放。我们应该认识到,评价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和校正,其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正面评价,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。我们讲改变作文评价机制,首先要改变作文评价标准,主张使用不拘一格的评价尺度。文如其人,千人千面,不能主观地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作文。评价学生作文。一要着力找到学生作文中最富个性的那一点,肯定他,让他尝到甜头,让他有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;二要改变评价方式,变单纯的教师评为师评、自评及学生互评相结合。此外,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发表机会(如向刊物投稿、办班级作文小报、开设学习园地、出学习习作板报等)。这也是一种评价,而且是更具激励作用的评价。另外,学生习作的好坏从来都是相对的,没有绝对的好,也没有绝对的差,教师不能抱着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习作。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,学生达到了该次习作的基本要求,就应该给予好成绩。习作训练后要及时评阅,评阅中要根据孩子习作水平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表扬,多肯定、多鼓励、多激励、多称赞、多建议,多挖掘“闪光点”,尽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品尝到“丰收果实”,这样便能持续激励孩子们的进取意识,使他们一天天爱上作文,变“要我写”为“我要写”。
二、提倡“五多”,厚积薄发,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
古人认为:“为学之道,在厚积而薄发。”为此,在日常作文教学中,我们要强调“五多”,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习作训练,为他们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“底子”。一是多读书:通过多读书积累写作的素材。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增加知识,才能学会怎样描述事物,也才能有“物”可写、有话可说。如果学生阅读量不足,当他们看到某些事物或某些现象时就很难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达,只一味地感叹“好美呵”或“真美呵”,写好作文也只能是空话一句了。二是多观察: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。学生要想写好作文,就必须对写的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,通过观察获得自己的发现,并在习作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独特的表述。有鉴于此,教师应多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准备记叙的对象,并将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并恰当地为自己写作之用。只有多观察,学生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,并反映在习作中。三是多思考: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看到的事物先经过大脑的思考、加工,变成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东西,然后再写下来,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习作。四是多练笔:习作能力的提高要靠大量的写作实践。因而,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写一写身边发生的事,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(哪怕以日记、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好)。这样,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。五是多修改:某种程度上说,好文章是改出来的。所以,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修改习作:改错别字,改用得不恰当的词语、标点,改不通顺、不完整、表达不准确的句子。既可以是同桌互改,也可以小组一起讨论着改,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改。总之,直到学生把习作改到自己满意为止。
三、关注现实,感受生活,拓展学生写作背景
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源泉。在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,每天都发生丰富多彩的事。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验生活、感受生活、观察生活,引导学生将习作内容与校园生活相结合,与日常生活相结合,与社会生活相结合,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,在生活中学会习作。如:在写春天景色的习作时,教师可以不必让学生拿到题马上就写,而是先组织学生展开寻找春天的活动: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,喜欢古诗的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词古诗、佳作名篇,让他们去野外观赏明媚的春色,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。接着结合《走进春天》的语文活动课。让孩子们诵春诗、赏春景、品春趣、表春情,促进学生对春天亲身体验的内化。最后进行写作。这样,学生的习作背景就得到有效拓展,动起笔来就会有情可表、有话可写,充满生活气息。
四、淡化形式,自由表达,放开学生作文手脚
以往,作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十分严重,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,偏重于技巧、构思、次序、结构等方面的指导,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先写什么、后写什么、怎样结尾。长此以往,学生的习作个性化就会逐步被湮没。我们认为,作文教学应淡化形式(并非不要形式),顺应学生的天性,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束缚,力求习作构思“与众不同”。使具有不同阅历、不同思维特点的个体选择能很好地在学生习作中得到彰显。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“重内容,轻形式”理念的生动体现。
淡化形式有利于学生自由地、表情达意地泼洒写作内容,张扬独特个性。学生动笔之前,如果先给他个框框——硬性地规定写作内容,这也不能写,那也不能写,习作就不是学生自由倾吐的乐事,而成为应付教师的苦事。因而,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文本习作训练内容的同时,应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单元的训练重点,想写什么,就写什么,不一定要“有意义”、“记忆深刻”。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、一个小小的微笑、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表现出来。另外,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。为此,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“原汁原味”地表达出来,“心里想什么,笔下就写什么,此时此地只有‘我’……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,从头脑中流到指上,从指上落到笔尖。微笑也好,深愁也好,洒洒落落、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”(著名文学家冰心语录),切莫引导学生说那些没有真情实感、真实体验的空话、套话,特别是不要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、远离现实的所谓“深刻立意”的价值倾向,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宰,成为习作的主人。
[参考文献]
1、吴鼓锋:新课程怎样教[M],辽宁:辽宁大擘出版社,2005
2、倪高武:习作: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[J],中国民族教育,2006(2)
3、张鹏举:谈作文个性化教学[J],中国民蘸教育,2006(12)
4、黄惠蓉:小学习作教学点滴谈[J],基础教育参考,2008(12)
5、杨史:如何进行想象习作训练[J],语丈研究与教学,2008(6)
6、胡蓉:让“童话”激发低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[J],语文研究与教举,2008(12)
当前位置:主页 > 毕业论文 > 教育类 > 基础教育 > >
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
来源::未知 | 作者:中国福利彩票app官网下载|软件安装* | 本文已影响 人
- 上一篇:浅析初等教育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初探
- 下一篇:试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
随机阅读
- [基础教育]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
- [基础教育]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思想
- [基础教育] 如何在农村小学课堂中实施
- [基础教育]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小学
- [基础教育] 关于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的
- [基础教育] 浅谈拓展农村小学作文之优
- [基础教育]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培养
- [基础教育] 关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评
- [基础教育]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
- [基础教育] 对我国基础教育学绩测验的
- [基础教育] 刍议幼儿园教师主导性的发
- [基础教育]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强化素质
- [基础教育] 挖掘说话素材让小学生“乐
- [基础教育] 浅谈小学教学中如何做好班
- [基础教育] 试论创新方法在幼儿园语言
- [基础教育] 浅析培养幼儿生活合作意识